花球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队形的编排研究
2014-03-23 中国啦啦操网 浏览次数27503
队形与空间的变化是突出花球舞蹈啦啦操团队特点的重要因素。连续、流畅、匀称的队形编排可以加快队形变化的速度,增加成套操的强度,增强动作的美感和舞蹈效果,更好地体现成套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
规则和技术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规则是技术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同时技术的创新和变革也促进规则的不断演变。随着花球舞蹈啦啦操运动的快速发展和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花球舞蹈啦啦操竞赛规则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规则的制定对项目的创新和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2006一2009年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与《2010-2013年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新规则的重要变化,对花球舞蹈啦啦操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新规则中将成套评判分为三部分:艺术编排、完成情况、难度动作。新规则在编排上,将“成套编排”,改为了“艺术编排”,更强调了编排的艺术性。艺术编排主要分为以下四类:分别为成套总体设计(15分)、舞蹈动作的内容(15分)、音乐的运用(10分)、表演与包装(10分)。 新规则将成套编排的四个部分内容按照评分要求以每小点5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评分点更加细致清晰,有利于裁判快速,客观地进行评分。
1. 研究目的
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要求展示创新性、突然性、合理性,队形的合理运用和变化在整个编排过程中起着丰富视觉效果、充实啦啦操内容、衬托啦啦操动作的作用。在现代啦啦操竞赛中,对于啦啦操队形的合理运用已成为比赛取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啦啦操队形变化的研究可以完善啦啦操成套动作创编,展示创新性、突然性、合理性。通过啦啦操队形变化的研究是提高啦啦操人员专业素质的需要,可以充实啦啦操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促进啦啦操运动的发展。
本文通过现场录像统计, 对福建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花球舞蹈啦啦操进入决赛的甲(本科院校组)、乙(高职高专院校组)、丙(普通高校独立学院组)三个组别的24套成套动作的队形编排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比较分析和研究,指出了福建省高校花球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队形编排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提高的对策,对花球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创编提供有价值参考。
2.研究方法
2.1查阅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上网Google学术网、中文期刊和硕博论文网检索等手段查阅了大量的有关啦啦操研究的文献资料,初步掌握了啦啦操著作、啦啦操编排和啦啦操规则等相关研究的基本状况和主要方向,将它们聚类、比较、归纳和整理,力求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2.2观察录像分析法
分析福建省第十四届大运会啦啦操比赛套路的录像,对队形的数量、类型等因素进行分析。
2.3专家访谈法
电话访问我国知名的一些啦啦操界的专家,借助专家的力量和资源,通过他们所积累的经验,为本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访谈的内容涉及队形变化的形式、不同空间队形变化、队形变化时场地的利用等方面内容。
2.4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的有关数据,收集整理,并输入电脑,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统计。
3.研究结果
3.1问卷的设计与评定。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设计裁判员、教练员问卷一份,问卷内容设计围绕啦啦操成套动作编排各要素进行设问,初步设立问卷后,将问卷呈送给相关专家进行审核,并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和补充,最后确立正式问卷。7位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及总体设计的效度评定:平均效度分为8.4分。
表1 专家情况表
专家姓名 |
工作单位 |
职称 |
啦啦操裁判等级 |
邱建钢 |
成都体育学院 |
副教授 |
国际A级 |
李育林 |
河海大学 |
教授 |
五星 |
唐文玲 |
厦门大学 |
教授 |
高级 |
吴蓉蓉 |
华侨大学 |
副教授 |
中级 |
邱小燕 |
福建师范大学 |
副教授 |
高级 |
邓壁娟 |
福建师范大学 |
副教授 |
中级 |
郭萍英 |
福建医科大学 |
副教授 |
中级 |
表2问卷回收情况
|
教练员问卷 |
裁判员问卷 |
发放数 |
26 |
24 |
回收数 |
24 |
23 |
有效回收数 |
23 |
22 |
有效回收率 |
88.40% |
91.60% |
3.2队形变化情况
表3队形变化情况统计
组别 |
名次 |
固定队形个数 |
流动队形个数 |
重复队形个数 |
有效队形 |
队形总数 |
---|---|---|---|---|---|---|
甲组 |
1 |
12 |
4 |
2 |
14 |
16 |
2 |
14 |
4 |
2 |
16 |
18 |
|
3 |
13 |
5 |
4 |
14 |
18 |
|
4 |
9 |
5 |
3 |
11 |
14 |
|
5 |
16 |
4 |
3 |
13 |
20 |
|
6 |
15 |
3 |
2 |
13 |
18 |
|
7 |
19 |
5 |
2 |
17 |
24 |
|
8 |
19 |
5 |
2 |
17 |
24 |
|
|
|
|
|
|
|
|
乙组 |
1 |
8 |
6 |
3 |
11 |
14 |
2 |
10 |
6 |
4 |
12 |
16 |
|
3 |
15 |
5 |
2 |
18 |
20 |
|
4 |
15 |
4 |
2 |
17 |
19 |
|
5 |
13 |
3 |
1 |
14 |
15 |
|
6 |
13 |
3 |
3 |
10 |
13 |
|
7 |
18 |
3 |
3 |
18 |
21 |
|
8 |
17 |
4 |
4 |
17 |
21 |
|
|
|
|
|
|
|
|
丙组 |
1 |
16 |
5 |
6 |
15 |
21 |
2 |
16 |
5 |
2 |
19 |
21 |
|
3 |
13 |
5 |
2 |
16 |
18 |
|
4 |
15 |
6 |
2 |
19 |
21 |
|
5 |
11 |
3 |
4 |
10 |
14 |
|
6 |
12 |
4 |
2 |
14 |
16 |
|
7 |
15 |
5 |
2 |
17 |
20 |
|
8 |
19 |
3 |
5 |
17 |
22 |
|
合计 |
343 |
105 |
67 |
359 |
444 |
|
均值 |
14.29 |
4.37 |
2.79 |
14.95 |
18.50 |
规则要求,花球舞蹈啦啦操成套动作中队形变化不得少于8次,其中流动队形不得少于3次。流动队形指的是成套动作中以稳定的队形进行位置的移动而产生的新队形变化,重复队形,只算一种队形变化,不能算有效队形。从表3中可以看出,1、每支队伍流动队形都在3次以上,最多的达到了6次,平均每支队伍流动队形的个数是4.37个,成套操的流动性较好,表演较流畅。2、固定队形平均每支队伍达到了14.29个,队形变化丰富多彩,但重复队形较多,平均每支队有将近3个队形是重复的,缺乏新颖性。花球舞蹈啦啦操队形的变化应迅速、自然流畅、巧妙而有规律,尽量取得表演者移动的位置小而全场队形变化大的效果。
3.3 队形变化的类型情况分析
花球舞蹈啦啦操队形的变化遵循对称、均衡、比例、统一多样化等形式美原则,注意各种点、线、面、形自身的特点设计队形,并力求创新突破,各场队形特点鲜明,给人以更高的艺术享受。花球舞蹈啦啦操的队形千变万化,概括起来有直线型、斜线型、三角形、圆形、人字形、六边形、菱形、十字形、梯形。不同队形图案之间的变换,要求运动员在完成成套动作的过程中要兼顾不同站位、跑位而在场地中形成了不同的队形图案。队形的变换对运动员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求运动员在同一时间同时跑位、默契配合,还要所有队员要有很好的空间定位感。运动员只有在同一时间内同时到位,才能将最完美图案展现给观众和裁判。
表4 队形变化的类型统计
组别 |
名次 |
直线型 |
斜线型 |
三角形 |
圆形 |
人字形 |
六边形 |
菱形 |
十字形 |
梯形 |
---|---|---|---|---|---|---|---|---|---|---|
甲组 |
1 |
2 |
1 |
3 |
0 |
2 |
1 |
1 |
0 |
1 |
|
2 |
2 |
2 |
3 |
0 |
2 |
1 |
1 |
0 |
2 |
|
3 |
1 |
2 |
4 |
0 |
2 |
1 |
1 |
1 |
1 |
|
4 |
1 |
1 |
2 |
0 |
1 |
1 |
1 |
0 |
1 |
|
5 |
0 |
0 |
2 |
0 |
1 |
0 |
0 |
0 |
4 |
|
6 |
1 |
0 |
5 |
0 |
2 |
0 |
0 |
0 |
0 |
|
7 |
0 |
0 |
5 |
1 |
0 |
0 |
0 |
0 |
1 |
|
8 |
0 |
3 |
0 |
4 |
0 |
1 |
0 |
0 |
1 |
|
|
|
|
|
|
|
|
|
|
|
乙组 |
1 |
1 |
0 |
3 |
0 |
0 |
1 |
1 |
0 |
1 |
|
2 |
2 |
0 |
3 |
2 |
0 |
0 |
1 |
0 |
1 |
|
3 |
3 |
0 |
4 |
0 |
0 |
0 |
0 |
0 |
4 |
|
4 |
4 |
0 |
5 |
0 |
0 |
1 |
0 |
0 |
4 |
|
5 |
6 |
0 |
4 |
2 |
0 |
0 |
0 |
0 |
1 |
|
6 |
4 |
0 |
4 |
0 |
0 |
0 |
0 |
0 |
2 |
|
7 |
0 |
1 |
1 |
0 |
1 |
6 |
3 |
1 |
1 |
|
8 |
2 |
2 |
0 |
1 |
2 |
4 |
2 |
1 |
1 |
|
|
|
|
|
|
|
|
|
|
|
丙组 |
1 |
2 |
0 |
4 |
0 |
3 |
2 |
1 |
1 |
2 |
|
2 |
3 |
1 |
6 |
0 |
0 |
0 |
1 |
0 |
2 |
|
3 |
3 |
1 |
5 |
0 |
0 |
0 |
1 |
1 |
2 |
|
4 |
5 |
0 |
5 |
1 |
0 |
0 |
1 |
0 |
3 |
|
5 |
2 |
0 |
3 |
0 |
0 |
2 |
0 |
1 |
2 |
|
6 |
5 |
0 |
3 |
1 |
1 |
0 |
1 |
0 |
0 |
|
7 |
2 |
0 |
4 |
0 |
0 |
0 |
0 |
0 |
7 |
|
8 |
4 |
1 |
2 |
0 |
2 |
2 |
0 |
0 |
3 |
合计 |
|
55 |
15 |
80 |
12 |
19 |
23 |
16 |
6 |
47 |
均值 |
|
2.29 |
0.63 |
3.33 |
0.50 |
0.79 |
0.96 |
0.67 |
0.25 |
1.96 |
从表4中可以看出,各高校在队形的编排上,三角形、直线型、六边形的形状运用运用的较多,主要以规则图形编排为主。规则图形在变化时便于运动员找到准确的位置,易于成型,且在完成动作的过程中,队形容易清晰地保持。菱形、六边形和十字形的能充分的利用舞台的四个角和中心,运用也较多。队伍在流动时多选择圆形,流动队形的变化方式简单而重复。编排者在队形设计时要根据表演人数及在场上所站的行数与排数,科学而合理地予以安排。在所选择的队形中,应将场上表演人员合理地包容进去,而不应该出现在某个队形变化后有多余人员散落在队形之外的现象,这将有损于画面的完整性,并影响表演效果。因此要解决好人与队形变化的关系,以及队形与队形之间的关系。
3.4场地空间的利用情况分析
规则中规定在完成成套动作的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利用比赛场地,不仅仅是比赛场地的各个角落还包括赛场的所在的全部空间。把场地分为四个角和中间的区域,将空间分为地面、站立、腾空3个空间。不允许任何平面和空间过度集中的使用,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不能出现过多相似的移动路线、轨迹。运动员在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的移动要呈现出多样性。
表5场地利用情况统计 |
||||||||
组别 |
名次 |
1点 |
2点 |
3点 |
4点 |
弧线跑 |
聚散跑 |
总数 |
甲组 |
1 |
1 |
2 |
2 |
1 |
|
5 |
11 |
|
2 |
2 |
2 |
2 |
2 |
|
2 |
10 |
|
3 |
1 |
2 |
2 |
1 |
|
2 |
8 |
|
4 |
1 |
2 |
3 |
2 |
2 |
4 |
14 |
|
5 |
1 |
1 |
1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