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版网站

距 第三届全国啦啦操创意展示大会“文化创意视频网络大赛”  还有

0
返回

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2019-06-28 中国啦啦操网 浏览次数852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

作者:满幸鑫

单位:成都体育学院

 

  本文研究目的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为以后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间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从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发展及释义入手,展开对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若干关系的研究: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二者相互依赖与约束而又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并提出三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以及在体育课程中的合理运用,其次,对目前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二元论模式连锁模式同中心模式、循环模式等四种模式进行分析,最后得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不是二者之间机械的叠加,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合并,还是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都服务于体育教育,二者之间各自既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同时又关系紧密,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图纸与施工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通过对已有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出现的四种关系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实际,提出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同中心内循环模式”等结论。以期本文能为以后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间的相关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体育教学 体育课程 关系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metho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the definitions of several rel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search: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hysical education both depend on each other and constraint and there is a certain independence, and puts forward three kinds of new teaching methods, and reasonable use i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econdly, the cur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E and sports teaching mode of dualism, chain pattern, with center mode, circulation patterns and so on four patterns were analyzed, and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s not the mechanical superposition of the two, not only the combination of forms, but also the mutual penetr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two fields. Both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erve physical education. They have their own independent research fields and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They are an organic who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awings and construc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urpose and mea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tent and form.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our relations between the existing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China,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clusions such as the "circulation pattern within the same center"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Key words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lationship

 

 

小摘要 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教育学家们争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理当归其下位,整合研究就成了整个课程与教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bstra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hot issues debated by educationalis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hould be put in its place. Integrated research has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whol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research.

 

 

1研究目的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整合研究整个课程与教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研究目的是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为以后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间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进行相关研究。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发展及释义

世界各国各地区由于文化的起源和背景不一样,对课程和教学的理解大相径庭。中西方国家不一,中国古今释义也不尽相同。虽然对课程和教学在认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人们总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相对比来研究,说明二者之间内部存在着一些必然的联系。

中国人心目中比较认可的“课程”概念就是“所有学科的总和或专指某一门学科”;认可的“教学”概念即为“师生双方为实现学校的教育目的而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属于课程和教学的下位概念,它们的发展必然依赖于上位概念的发展。

崔伟在《体育课程论》一书中给出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概念: “体育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而制定的使学生获得增强体质和健康经验的方案。“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指导下学生掌握体育课程内容的活动,在此过程中,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体育素质的目的。这两个概念言简意赅,定位准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今后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仍会产生更新、更深刻地认识,必然也会伴随着对课程与教学、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不断深入地讨论。

3.2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若干关系

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开展所采取的手段。而要想实现体育课程既定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方式的选择是重中之重,即 : 体育课程的设置进行体育教学的前提。通过进一步研究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关系,革新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课程中的实际应用,是体育学科能够继续良好发展的重要途径。

3.2.1  二者相互依赖与约束而又存在一定的独立性

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二者是体育学科的两个必需的定义。二者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即体育课程的合理设置与体育教学方式的创新都能够提升体育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发展。除此之外,二者又相互依赖相互约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但这依赖于体育课程的编排。体育课程能够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作用也离不开教学方式的革新。只有在保证课程设置合理,并在课程中辅以科学的教学方式,才能逐渐调节学生的心理,使学生真正热爱体育。

3.2.2 体育教学方法在体育课程中的合理应用

体育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常识。学生在脱离课堂范围时,也能自觉安排自己的体育锻炼,并将课上学到的东西自觉应用于运动中。例如 : 在进行运动后,学会使用一定的肌肉放松手法缓解疲劳。培养学生正确的运动观念,将体育贯彻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下将列出三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方法,以及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3.3新型体育教学方法

3.3.1分解动作示范法

在体育课程学习中,分解动作示范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同学掌握更具复杂性的动作。而在传统教学中,存在教师动作分解不合理、破坏其完整性,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因此,在现代教学中,示范动作的分解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能力,依据人体力学和人体结构来划分。既考虑到动作连贯性,又能够提高学生对动作的记忆程度。

3.3.2 引导性教学法

传统体育教学属于灌输式教学。老师一味示范,学生一心模仿。而引导性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老师和同学的双向互动,提倡教师与学生加强沟通交流。从整体上来说,学生的学习不能仅听从老师的指挥,这样会压制学生的创新性和独立性。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适合于学生自己的训练方法。

3.3.3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愈来愈广泛。相对于普通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从图像、声音、虚拟技术等多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现实中的体育教学,教师的动作示范可能随次数增多或教师年龄增大等原因变得不规范。多媒体教学也可以通过重复播放规范的动画解说而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使得同学更容易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动作难点。

4对目前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关系的四种模式分析

4.1 二元论模式

二元论模式的含义即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是体育教育实践的两个不同的领域,二者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是两个相对独立而并行存在的关系,各自有各自独立的研究对象。体育课程即为学校体育的教材和内容,它规定了学校体育“教什么”,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实施的过程和方法,它规定了学校体育“怎么教”。内容与过程、教材与方法是分离和独立的。把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完全分裂开来看待,有利也有弊,但弊明显大于利。利是已经明确了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不是同一事物,是两个概念;弊是容易引起人们走极端,把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割裂开来独立研究,不利于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既要认清二者不是同一概念又要对其进行整合研究,就引出了第二种模式—— — 连锁模式。

4.2 连锁模式

连锁模式即表现为课程和教学之间有重叠部分,相当于数学集合中的交集关系。体育课程即体育课业的进程,其中包括了体育教学的内容;体育教学即为对体育内容的教授与学习。体育课程相当于建筑工程的图纸或设计方案;体育教学则相当于具体的施工过程。依据连锁模式,重叠部分应该是“体育教学内容”。体育课程从宏观上安排体育课该“教什么”,其中“什么”,即为内容;体育教学是具体操作实施的过程,即“怎么教”,它更倾向于实践性、操作性方面,但“教”也是针对体育教学内容而教的。所以在连锁模式里,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二者之间的纽带。连锁模式比“二元论”模式先进了,再不把课程和教学各自孤立开来看待,而是在找这二者之间的结合点,但连锁模式没有提出体育课程和教学二者谁先谁后的解决方案。如同在讨论“鸡与蛋到底谁生谁”之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先有具体的教学,长期积累教学经验,逐步形成与完善而上升成理论,即为课程。当然,反过来我们应

该承认课程又会对教学进行指导、统领,就象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会指导实践一样。因此,又引出了第三种课程与教学的模式—— —“同中心模式”。

4.3 同中心模式

同中心模式很好理解,即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有明显的从属关系:一是体育课程包围体育教学(即“大课程论”);二是体育教学包围体育课程(即“大教学论”)。“大课程论”者认为体育课程本质上是一种体育教育进程,体育课程作为体育教育进程自然的包含了体育教学过程。“大教学论”者则认为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的上位概念,体育课程只是体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美国的研究者比较认可和支持“大课程论”观点,而前苏联和我国当今的一些研究者比较支持“大教学论”。若只在此二者之间选择,笔者更倾向于“大课程论”,即体育课程包围体育教学。从上述连锁模式的讨论中就不难看出,体育课程是经过无数次具体的体育教学实践而总结得出的理论性、指导性的东西,它当然应该大于具体的体育教学活动。从经典比喻“课程相当于建筑工程的图纸;教学相当于具体的施工操作”中就可以看出,

具体的操作施工理应当遵循图纸或方案,否则就私自篡改或违规操作了,故在同中心模式里,笔者更认同“大课程论”。同中心模式把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了,而且明确提出了谁主谁从的关系,这是进步的一面,但二者之间似乎是静态的,缺乏动态的、有机的联系,于是就引出了第四种“循环模式”关系。

4.4 循环模式

循环模式则是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谁也不主谁,没有先后之分,既是并列的又是首位相接的循环关系。它明显有别于二元论模式,二元论模式强调的是孤立,强调二者之间并行,没有密切联系;循环模式强调的核心是二者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来发展。

课程首先作用于教学,对其指导,然后教学又反作用于课程,给课程提供理论依据,不断修复和完善课程,其二者之间明显地是周而复始、往复循环的相互促进过程。此模式很有其理,这二者之间本来就象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体育课程指导体育教学的同时又离不开体育教学的实践过程对其理论的补充。循环模式在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谁先谁后一看便知,但没谈及谁大谁小。

5 结论

5.1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整合不是二者之间机械的叠加,不单单是形式上的合并,还是两个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只有在准确把握课程、教学、体育课程、体育教学这些基本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梳理出课程与教学、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5.2 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都服务于体育教育,二者之间各自既有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同时又关系紧密,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图纸与施工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体育课程实现了“教什么”,体育教学实现了“怎么教”,离开了教的内容,怎么教无从谈起;离开了教的形式,教什么也就无法具体实施。

5.3 通过对已有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出现的四种关系的分析,结合当前我国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实际,提出了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同中心内循环模式”。首先,体育课程包围体育教学,体育课程是体育教学的理论指导,它规定了体育教学该“教什么”,在体育课程未作相应变更的时期内,体育教学实施的“怎么教”首先得服从于“教什么”。

其次,体育教学的“怎么教”又会反馈于体育课程的“教什么”,使体育课程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再次,二者内部还存在着不断循环互动的关系,相互渗透,互相补益,便于共同更好地服务于体育教育。

 

 

 

 

 

 

 

附录:

参考文献

 

[1]李丽君. 体育教育中身体美学的理论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8.

 

[2]汪宇峰. 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7.

 

[3]吴知恒. 我国《体育教学论》教材内容演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7.

 

[4]付甲. 学校体育本质与规律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5]王国亮. 翻转课堂引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6.

 

[6]刘德. 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16.

 

[7]丁小燕.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路径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151-152.

 

[8]夏俊彪. 成果导向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9]张文鹏. 中国学校体育政策的发展与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10]杜光友. 我国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11]范巍. 中国20世纪以来学校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12]宁雷. 论学生体育权利[D].北京体育大学,2013.

 

[13]徐伟. 大学体育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3.

 

[14]常爱铎.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课程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15]金光辉. 从体育教科书和专著的立论基础看体育思想的演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6]聂真新. 论身体与体育教育[D].北京体育大学,2012.

 

[17]冯红静. 对美国学校体育教学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18]霍军. 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19]孙越. 中国体育管理专业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0]李英. 基于伦理学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1]刘留. 论美国学校体育课程的生命关怀[D].北京体育大学,2012.

 

[22]沙金. 全面发展视域中的学校体育[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3]崔艳艳.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4]王淑英.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5]曲新艺. 学校体育教学问题的教育生态学诊断[D].北京体育大学,2011.

 

[26]李可兴. 生成性体育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7]匡淑平. 上海近代体育研究(1843-1949)[D].上海体育学院,2011.

 

[28]杨清琼. 美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0.

 

[29]姜志明. 中国体育教学的文化反思[D].北京体育大学,2009.

 

[30]胡永红. 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

 

[31]胡庆山. 体育课程实施主体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9.

 

[32]王羽. 体育教学世界的生命回归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3]冷显志. 体育教学原则体系重构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4]梁立启.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影响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

 

[35]郑红钢. 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6]李海英. “小群体”体育教学模式在高校篮球公体课教学中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7]周凤施. 近代以来社会变迁对我国学校体育影响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

 

[38]葛冰. 体育教学模式的整体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9]郭智光. 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沿革与改革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

 

[40]侍崇艳. 学校体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7.

 

[41]庄艳华. 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选用教学方法的现状研究[D].苏州大学,2007.

 

[42]杨晶.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实施的调查与研究[D].扬州大学,2006.

 

 

 

请扫描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

CCA版权所有@2016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永智路6号四号楼A栋3-303

快递API支持 快递查询 苏ICP备18049601号-2 法律事务

联系电话

025-52310505